咋回事北京最早的运河能通航全托龙王的福
「本文来源:北京交通广播」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节选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音频收听!白浮山下白浮泉郭守敬不辞辛苦找到的白浮泉,在京城北边的昌平区化庄村东。那有个孤山,也不高,但名字却不少,有龙泉山、龙山、神山、凤凰山、白浮山、神岭山等,整这么多名字,恐怕山神都记不住。这不重要,关键是在山的东麓有个白浮泉,也叫龙泉。山的半腰有一块盆地,清澈的泉水从碎石间奔涌而出,形成一潭清水。白浮泉旧址明朝时修建了九龙池,池壁是花岗岩,龙头是用汉白玉雕刻的,嵌在石壁里,水从龙口喷出,人称九龙戏水、又叫九龙喷玉,仅从名称也可以想见那宏大的出水量,否则,郭守敬也不会把这儿当做源头。那时候,元大都的空气湿润,地下水非常充沛。山顶有个龙王庙,这个庙不一般,叫“都龙王庙”。都,总领的意思,所有的龙王庙都归这领导,地位相当于总公司,十分了得!建于龙山顶的都龙王庙庙是元代建的,虽然不大,但正殿配殿都有,格局规整,尤其是那对联写得有气魄:九江八河天水总汇,五湖四海饮水思源。对仗虽然不工,但天下龙王都是下属,真是牛大了!清代光绪年间,确切说是年,李鸿章曾经给皇上写过一个请示,说白浮山有个都龙王庙,每当遇到水旱灾害,百姓就去那祈祷,十分灵验。‘今年春夏以来,长时间不下雨,地里的庄稼都生了虫子,旱灾严重,老百姓饿得就差人吃人了,于是,这里的百姓就虔诚地到都龙王庙求雨,结果三天之内,普降甘霖,被虫子吃过的庄稼也得雨复生,到了秋天,收成很好,百姓都庆贺!这得感谢龙王啊!可当时龙王庙已经墙倒梁塌了,当地的官民就打算自筹资金,给总领龙王的庙重新装修一下,希望皇上御赐一个匾额,以表示您也很重视这事。李中堂还说:我核实了,该种的庄稼因为有雨了,都补种了,所以,我也恳请您天恩俯准,赐个匾吧,肯定一下龙王的工作。要说起来,当地百姓也太实用了,不求雨就想不起来给龙王装修房子。光绪皇帝大约也被感动了,还就此做了批示,果真写了个匾,上书四个大字:祥徵时若。最高领导亲赐匾额,那下边官员敢不重视?每年的六月十一到十三,州官都要到龙王庙上香,因为传说六月十三是龙王爷的生日,到底是哪位爷,那就不管了。借这机会,老百姓也乐呵乐呵,搞庙会,建个戏楼,唱大戏,还有花会表演,小商品市场当然更少不了。还说白浮泉吧,这是水源,但却不能挖个沟直接把水向南引到京城,因为半路要经过沙河、清河,河道都是低洼的地方,水流到这儿,会被分散,那就到不了城里了。郭守敬经过仔细勘察,可能还有计算,怎么算的不知道,反正他想出了解决办法。先把水先往西引,顺着西山山麓,通过绕道,让水缓缓地降低高度,这就是海拔由高到低的道理,可那时候老郭有这概念吗?今天测量很容易了,白浮泉海拔55米,瓮山泊,也就是今天颐和园的昆明湖,海拔40米。这一绕就是六十里地,一路之上又汇聚了西山的泉水,沿着修好的白浮堰,储存在昆明湖中。再由昆明湖向南到积水潭,再由积水潭出东便门奔通州。忽必烈听完汇报,不但肯定了郭守敬的方案,而且指示迅速启动工程。并下令,丞相以下的官员都得去工地参加劳动,一切都听老郭指挥!什么事,领导一重视那就不一样了,工程从年春天动工,到年秋天,历时一年半,大功告成!就是那年,忽必烈有一次路过积水潭,当他看到船多得连水面都看不见了,大悦,太高兴了,说修的这河,就叫通惠河吧!22年后,郭守敬去世,享年86岁。到了明朝,朝廷把白浮泉北边二十里的黄土山改叫天寿山,要在那建皇陵。风水先生说了,陵区前面有水,而且是往西流,这是逆流,犯忌讳,于是,白浮泉就不招人待见了。流入京城的水,因为永乐年间城墙南移到今天的前三门一线,通航的河道就被断开了。到了民国和解放后,原东皇城那侧的河道先后被埋入地下,成了盖板河,通惠河就逐渐被人们淡忘了。年,昌平区启动了昌平新城的建设,建设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是重要内容,其中,从十三陵水库溢洪口到京密引水渠是公园的北区,而白浮泉就是北区的闪光点。这一建设,白浮泉的九龙又吐水了,只不过,这水不是从地下自然涌出的,而是机器把水抽到高处再灌注下来的喷涌。因为斗转星移,几百年的变迁,原来的泉水干涸了。抚今追昔,想到白浮泉曾经的贡献和风光,多少还是会有些遗憾的。从白浮泉出发,就将进入通惠河北部的第一段,那里有什么美景呢?咱们下期接着聊。北京交通广播FM推出60集“千里舟行下江南”全景再现大运河文化“水波潋滟,直向江南秀色;舳舻千里,彰显通漕天下”。“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作品、北京交通广播特别策划的60集音视频立体式专题节目《千里舟行下江南》本周起在FM正式推出,同步登陆各大新媒体平台,带领大家从万里长城到西子湖畔,触摸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感受千年古“运”,锦绣长“河”。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在世界三大运河中开凿年代最久,流域最广,全长多公里,“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即为当年漕运忙碌景象的真实写照。大运河是中华民族融合交流的灵魂和国家统一强盛的命脉,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年,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交通广播推出《千里舟行下江南》,致力于向大家传播运河文化包容、开放、开拓、进取和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打造京味广播,重塑城市记忆,通过聚焦大运河的地理、历史、文化、民俗、人物、旅游,以及历史掌故、考古、故事传说等多个角度和节目互动、线下活动等多种传播形式,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篇文章做大、做实、做好,传播运河文化,凝聚城市精神,建设文化中心,传承中华文明。关于大运河的历史记载,散落在多部史籍资料中,其中不乏生动有趣的故事。北京交通广播创作团队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前期采访组历时16天,游历10座大运河沿线城市,后期加以提炼整理,将古今故事和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形成稿件,由金话筒奖获得者郭炜演播、资深广播音响制作团队完成这一专题的后期制作。本系列节目采用全媒体、多平台的传播模式,辅以视频纪录短片和3D音频选集,带大家全方位感受“大运河文化带”的悠远神韵。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每天13点到13点30分锁定北京交通广播FM.9大运河纪事——千里舟行下江南《听天下》正在播出戳图片,在听听FM收听总策划:边建、李秀磊监制:蔡明可、唐琼、陈炳岩、延安、张丽、李哲勇编辑制作:程涵播讲:郭炜音频包装制作:梁和芝新媒体包装制作:薛晓明项目执行:张世强、郝冬梅素材来源:网络实习编辑:丁敏行值班主编:车水点个和更多朋友一起
上一篇文章: 让大运河真正成为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的功 下一篇文章: 九江广电小记者走进市广播电视台资深媒体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6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