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识东来漫谈中西音乐文化的审美差异
5月28日下午,东方语学院“慧识东来”系列讲座第十期“漫谈中西音乐文化的审美差异”如约而至。上海外国语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博士刘昊老师从民族语言思维与音乐思维的联系入手,辅以音乐片段的播放和展示,为同学们揭开了中西音乐文化差异的神秘面纱。
方言荟萃:中国音乐的地域特色
年,柏辽兹初次听到中国音乐称其为“有琐屑的乐器喧闹伴奏着的歌曲”,刘老师从中西音乐交流萌芽期双方出现的文化心理“误读”开始,引入了讲座的主题。
首先从字形上进行考察。甲骨文中“言、音”互用,通过听辨由多个不同音调的“deng”组成的汉字演绎的《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讯音》,我们第一次从方言的特性来思考中国旋律,感受与普通话高度相近的东北话发音中,仅仅是个别字音调值的降低所带来的浓烈方言味道。而接下来豫剧《花木兰》、山西民歌《想亲亲》、电视剧主题曲《聊斋志异》等一个个选段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国各地方言对民歌旋律的走向、句读、节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由此形成的多姿多彩的地域风格。随后,老师提到,近年来我国戏曲界在唱词外译和国际化推介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曲腔与唱词关系处理的难题,如黄梅戏《天仙配》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如何翻译成英文来演唱成了困扰学界的一个难题,其原因在于:声乐作品产生自固定的民族语言的音调体系,其译文很可能会破坏音调与词文之间的有机联系。
随着全球流行音乐审美体系日渐趋同,汉语发音规则已在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中被严重削弱。进而,老师提出了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话题:时下我们热衷的中国流行乐是否沦为了西方的模仿秀?我国多数流行歌曲如果把歌词拿掉,还是否能够清晰的分辨出它的国别性?
有量节奏与数理逻辑:西方音乐的高速发展
为进一步说明中西音乐的审美差异,刘老师从艺术歌曲的概念入手,与大家一起聆听了黎海英创作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作曲家使用西方写作技法,融入大量中国元素,试图解读、还原诗人张继所想表达的意蕴与风格。在观看吴碧霞演绎的视频之前,老师让大家从二度创作者的角度反复诵读诗词,思考若自己为该诗词谱曲会如何设计、安排每句诗词的重音、节奏、音高,在大家充分的体验到作品韵味悠长的线性旋律、散板节奏和写意的表达后,引入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记谱、节拍体系的差异。
西方音乐的发展与基督教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声乐优于器乐的发展。西方合唱从中世纪的教堂齐唱开始,为追求教堂合唱听觉的多样化慢慢发展出了多声部,走向了声部纵向叠加的复调系统,与此同时声乐也持续影响着器乐的发展,催生了歌剧的产生和作为纯音乐交响乐体裁在后世走向听觉巅峰。西方音乐日益精确的有量记谱法和理性思维影响下的写作技法、作曲家体系的形成以及其诠释音乐的教堂、剧院等声场结构都决定了其传递声音的方式走向恢弘与力量,呈现出刚性的时空结构。刘老师给大家重点聆听了巴洛克晚期代表人物巴赫的作品,其中《螃蟹卡农》所展现出的精妙的对位与莫比乌斯环式的数理逻辑让我们领略音乐的科学理性之美。
从琴说起:文化心理的内部差异
回到中国音乐,刘老师从金文“乐”的字形说起,指出中国人将自然界中的“金石土木、丝竹匏革”组成的“八音”体系视作乐器发声的音源基础。我们的祖先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可以产生五个八度音域的曾侯乙编钟,完全有条件沿着金石恢弘的音响逻辑发展音乐,但似乎后来的人们还是更愿意选择竹、木等完全产生于大自然的音源材料与自己相伴。丝竹之声音色婉转、韵律悠长,更似人声,更贴合我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向往。
在乐器与民族文化心理的联系上,刘老师通过“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来说明汉晋时期人们对笛子、箫等以气发声的吹管乐的喜爱,究其发声原理与中国人遵奉的“气”韵境界相契合,音色亲切和婉、韵律悠长,在发展旋律方面具备优势,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要求与精神特征。此外,音色在中国民乐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唢呐为代表的乐器往往音色张扬、追求个性,很难如西方乐器家族一般具有融合性与渗透力。
琴是中国文人音乐传统的代表性乐器,自古便有“琴棋书画”之说并位列首位。与西方音乐和声复音系统为基础的厚实感、丰满感的音响结构相比,古琴音乐抑扬起伏、蜿蜒而行的线性阴柔特征让人意韵萧然,得于身外,具有自娱特征、强调个人内心的阐释。
最后,刘老师通过绘画、戏曲等相关艺术的联系与比较进一步带领大家探究中西音乐文化的深层结构,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音乐与其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产方式、社会政治形态等均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地域的音乐承载着不同民族的群体人格和民族气质,是民族文化积淀和民族审美心理的外化体现,中西音乐固然存在着人类共通的听觉基础,但其审美习惯和表现方式和而不同,所谓“民族性”与“世界性”在音乐民族审美心理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两面。
总结
当今世界风雨变换,一切都在悄悄改变,在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的今天,对于我们每一个上外人来说,我们除了享受音乐带来的感官之娱,更应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