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盛音响迷不要落入自我催眠中
音响迷都知道新机器买回来要连续唱过许多小时之后,声音才会越来越宽松,越来越甜美,越来越好听。音响迷也都有刚开机时声音比较紧,音场不够大,要唱过半小时一一小时之后,才会达到正常状态的经验。
音响迷也都知道更换线材会带来不一样的听感;音响迷还知道不同的讯源、扩大机、喇叭搭配起来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音响迷更知道测试规格看起来即使一样,但每部扩大机、每对喇叭听起来的声音是不同的。这些听感可以察觉到的明显变化,但是现阶段的仪器测试方式却无法以数据来完整解释。我相信假以时日,会有能人异土破解释疑的。
(听说用发烧电源线煲出来的汤会更甜)
另有一些明显背离科学领域的所谓调声秘技,例如轻拍一下喇叭箱、吹一口气、贴几张小纸片等等就能让声音更好,我们不能说是「秘技」,事实上那是一种大脑的自我催眠。为何说是大脑的自我催眠呢?这要从我们如何感知声音说起。
现在音响迷慢慢知道,原来我们对声音的判断并不是单纯靠耳朵、耳膜,更重要的是大脑。声波进入耳道,振动耳膜,透过听觉神经传入大脑才会产生判断。音响迷会觉得小提琴的声音很甜,很宽松,有光泽,或尖锐干涩刺耳,并不是因为耳膜的振动,而是大脑告诉你的。大脑为何能告诉你小提琴的声音甜,宽松,有光泽?是因为长期对声音样本信息的收集、整理,并转化为经验。这种情况就跟品葡萄酒的人能够说出酒中含有各种水果的味道、品茶的人能够告诉你这是哪个产地、那个海拔所产的茶是一样的道理。
有一个最有名的例子可以说明大脑对声音的感知,那就是戴耳机跟用喇叭听音乐的差异。我们用喇叭听音乐时,很容易感受到二支喇叭之间好像有一个虚拟的舞台,舞台上有各种乐器在演奏,这就是所谓的Soundstage(舞台感)。然而,当我们用耳机听音乐时,却赫然发现音乐分别从左右边与头部中央传来,却无法形成用喇叭听音乐时的Soundstage。为什么?难道耳机的发声方式与喇叭不同吗?
其实耳机就是微型喇叭,用耳机无法听到Soundstage,是因为大脑混乱了,无法把所接收到的声波转化为Soundstage。为何大脑混乱了?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传入耳朵的声音除了声波本身的直接音、反射音之外,还有声波打在头部、肩部、耳廓上的反射音,这些声音组成了大脑熟悉的「音画」,所以听音乐时才会浮出Soundstage。可是当我们在听耳机时,由于声波直接进入密闭的耳道、耳膜,并没有头部、肩部、耳廓的反射音,如此-来大脑所接收到的声波讯息并不完整,以至于无法凭借过去的经验来组成Soundstage。这种现象的研究也就是HeadRelatedTransferFunction。
也因为听觉有这种现象,才有假人头录音的发展,把二个微型麦克风放在假人头的二耳内,录音时除了原本的音乐之外,麦克风还拾取了头部、肩部、耳廓的反射音。拿这种录音用耳机来听,就可以听到如我们用喇叭所听到的活生Soundstage甚至很真实的环绕音效。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大脑听到了熟悉的头部、肩部、耳廓反射音。拿这种录音用耳机来听,就可以听到如我们用喇叭所听到的活生Soundstage,甚至很真实的环绕音效。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大脑听到了熟悉的头部、肩部、耳廓反射音。
既然我们对听觉的感知是训练累积而来,有一个现象就可能发生,那就是对大脑的自我催眠,或说洗脑。举一个例子,有的音响迷信誓旦旦说在墙上贴几片小纸片,声音就变好了。可是,旁边的人都听不出有什么差异。于是那个人就不断重复的把纸片拿掉再贴上,让旁边的人比较,并且引导旁边的人说:「你听,现在变得如何如何」。慢慢的,有些人好像听出不同,出现附和之声。
(某宝上卖的音响量子贴片,据说贴在开关旁边能明显改善音质)
其实,并不是那几片小纸片真的改变了聆听空间的声波状态,而是大脑的自我催眠与被催眠。这也像是洗脑,不断告诉大脑小纸片改变声音,到最后大脑也不得不接受。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几片小纸片就能改变聆听空间的听感,那么多张CD、少一张黑胶唱片,多放本书,多一个人在聆听室中,岂不是要产生天大的变化?
音响调声,千万不要落人自我催眠中。
END
英国斯特林Stirling
中国(含香港、澳门地区)总代理
成都永昌电器
永昌代理的不仅仅是音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