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宽80Gbps的DP为何在市场上普及率
DP与HDMI接口,作为贯穿我们日常所用设备的连接通道,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在擅长的领域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为我们提供更高清的分辨率以及更动听的音质。
HDMI作为先发展的高清视频接口,也是最先打开音频、视频同步输出的数字接口,一方面继承了DVI的“传输最小化差分信号TMDS”,另一方面又以数字视频取代了VGA、DVI的模拟视频,覆盖了电视、播放盒子、游戏主机、显卡等一系列设备。
发展至今,HDMI2.1版本已然支持高达48Gbps的带宽,能够支持8K60Hz/4KHz,包含动态eARC增强音频回传、动态HDR、VRR可变刷新率、ALLM自动低延迟模式功能,不论是视频还是音频都能给大众带来当下最好的体验。
DP的发展相对而言慢了一步,但是它的起步点更高且进化速度要快得多。自从年发布DP1.0开始,它的带宽就已经达到10.8Gbps,与同年HDMI1.3版本还要高那么一点。
而当HDMI在年推出HDMI2.1之后的两年,DP2.0正式发布,传输带宽一下子猛的提升到80Gbps,是当前DP1.4的2.5倍,是HDMI2.1的1.6倍,可单屏输出16K60Hz(DSC)、10K60Hz无损、4KHz等画面,支持双屏4KHz无损。
如此一比较,从带宽的支持度上DP便已经是遥遥领先,按理来说应当在市场上的表现要好过HDMI才对。但事实上确是相反。那么DP为何占据如此之大的优势却还竞争不过HDMI?
今天我们便来聊聊关于DP的优和劣,探讨这个令大多数人都疑惑的问题。
DP发展:迟来一步却后来居上
先来讲讲DP的来历与发展。
早期的视频接口大家一定也都还记得VGA以及DVI两个老伙计,前期为我们带来了比较好的视频传输体验,但是由于本身体积太大以至于被一众电视厂商嫌弃,于是在一众电视厂商的鼓捣下就有了接口美观且传输效率更好的HDMI接口。
一时之间,几乎所有常见的家用设备都用上了HDMI接口,特别是随着数字电视的推广,多数电视盒子也是搭载的HDMI接口。更别说一些游戏机、音响功放、投影仪等设备的接入,让HDMI接口近乎垄断了整个消费类电子行业设备。
四年眨眼而过,隔壁作为提出VGA、DVI的PC大佬们有点坐不住了,明明是视频接口的元老,怎能被电视行业推出的接口压了一筹,于是在AMD、英特尔、英伟达,再加上联想、戴尔、惠普、三星这几家电脑巨头的推动下,DP(DisplayPort)接口面世。
除了一鸣惊人,DP在后续的版本更新上也保持势头翻倍式的更迭。
年5月正式发布DP1.0,带宽10.8Gbps,理论支持2K视频传输,传输线限长2米,目前已停用。
年1月,DP1.1a发布,DP1.1新增光纤等其他传输介质,使传输距离增长。
年12月,DP1.2发布,带宽提升至21.6Gbps((HighBitRate2(HBR2)),支持4K(X)60Hz,向下兼容DP1.1a,同时支持3D、多数据流传输(MST)以及增强音频功能。
年5月,DP1.2a发布,增加可由视频输出端动态控制显示屏更新率的技术“适应性同步”(Adaptive-Sync),这也是游戏玩家的选择标准。
年9月,DP1.3发布,带宽提升至32.4Gbps(HBR3),支持4K(X)hz、5K(5X)60hz、8K(X)30hz。
年2月,DP1.4发布,加入了显示压缩流(DisplayStreamCompression)技术、前向错误更正(ForwardErrorCorrection)、高动态范围数据包(HDRmetatransport)。
音频方面提升到32声道KHz采样率,支持画面达到8K60Hz以及4KHz。
年6月,DP2.0发布,物理层改变新增雷电3端口,采用b/b编码增加传输效率;带宽提升至80Gbps,可单屏输出16K60Hz(DSC)、10K60Hz无损、4KHz等画面,支持双屏4KHz无损。
年10月,DP2.1发布,带宽与DP2.0一致,向前兼容DP2.0/DP1.4,进一步加强了与USBType-C规范以及USB4PHY规范的一致性。
DP功能:更好看、更好用且更适用
从以上来看,DP最大的亮点是通过高带宽带来的更高分辨率,除此之外与我们大众所相关的,主要还得聚焦在Adaptive-Sync自适应同步、显示压缩流(DisplayStreamCompression)技术、多数据流传输(MST)以及DP2.0/DP2.1的物理层变动。
Adaptive-Sync自适应同步,这个对于游戏玩家来说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它可以将显卡输出图像信号与显示器刷新率进行同步,从而避免了二者不同步时出现的画面撕裂问题。针对于此,英伟达以及AMD也都有对应的G-sync与FreeSync。
所以在这一点上DP接口就要比HDMI接口先进不少,毕竟此类功能HDMI直到2.1版本才跟进,实现了VRR以及ALLM功能。
显示压缩流(DisplayStreamCompression)技术,由视频电子标准协会(VESA)于年制定,最早实现在DP1.4上,HDMI也在2.1版本加入;
简单来说是将影像数据压缩后进行传输,达成低带宽就可输出高分辨率内容,并且经压缩后画面表现上视觉无失真、低延迟的技术。
举个例子,DisplayPort1.4只能支持4K60Hz,但使用DSC,可以增加到4KHz(HDR)10bit或8K60Hz。
HDMI2.1更进一步,原生支持8K30Hz或4KHz。如果使用DSC技术的话,可以达到10KHz。
得益于这项技术,我们才能够在更低宽带上获得更好的品质体验,而这也会随着带宽增加而随之增长。
多数据流传输(MST),这也是DP在显示技术上的一个便捷功能,可允许串联连接多台显示器,使得视频信号从计算机传递到显示器,然后从第一台显示器传递到第二台显示器,以此类推。此功能需要通过DisplayPort1.2端口以菊花链方式连接显示器。
通过这种方式,大家可以更加简便的使用多屏,并且无需缠绕过多线材,能够更好的简化空间,但要注意的是受带宽影响,显示器的分辨率过高的话会导致两台设备的画面清晰度下降。
DP2.0/DP2.1的物理层变动,影响未来的一个大变动。
长达十多年的发展之中,DP的接口一直都是以标准的DP口为主,但是由于之前的DP标准每通道带宽为8.1Gbps,四通道最大仅能实现32.4Gbps的带宽。而实际上8位色深的8K60Hz所需的带宽却需要44.49Gbps。
针对这种情况,VESA组织只能进行变通,而发布DP2.0之际,当时最好的选择莫过于雷电3标准,与DP标准一样,具有4个传输通道,一共能提供80Gbps的带宽。
值得注意的是在默认的双向全双工工作状态下,带宽为40Gbps,但由于视频信号只为单向传输,无需全双工模式,所以实际上它所能利用的宽带即为80Gbps。
物理层引进的新标准,也让DP线缆发生了改变,从原有的标准DP线,变成了可以用Type-C线材进行连接。
对此VESA一并制定了符合2.0新标准的DP线材标准——UHBR(UltraHighBitRate超高比特率)标准,分为三档,以每通道带宽为名,分别命名为UHBR10、13.5、20。
最低一档的UHBR10线材拥有40Gbps的理论带宽,UHBR13.5则拥有54Gpbs理论带宽,UHBR20则拥有最大的80Gbps带宽。
时隔三年,DP2.1发布之后,物理层再次跟进,加强了与USBType-C规范以及USB4PHY规范的一致性,让DisplayPort2.1与DisplayPort、USB4PHY规范融合。
而相应的也有了后面DP2.1对于线材的DP40标准线缆认证,以及DP40/80的C口线缆认证,同时在不降低UHBR的情况下改进连接性和更长的线缆长度(DP40线缆超过2米,DP80线缆超过1米)。
DP2.1虽然在带宽上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但在其它方面都进行了产品布局,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最新款GPU、扩展坞芯片、监视器标量芯片、PHY中继器芯片、以及各种形状的DP40/DP80电缆和接口,均已经同步通过DP2.1技术认证、可以即刻投向市场。
不过由于有DP2.0的之前的不乐观发展,对于DP2.1目前还是需要多观望观望。而且为了使设备具有“DisplayPort2.1”,也会出现像此前USB协议那样被名称所误导。
简单来说,DP接口的传输模式包含以上介绍的三种,还有HBR(单带宽2.7Gbps,四通道)、HBR2(单带宽5.4Gbps)、HBR3(单带宽8.1Gbps)这三种传输模式,所以有可能有些设备厂商标注的DP2.1是基于HBR3传输模式的DP2.0。
而这一点HDMI2.1也有类似的情况,因为它具有不同的固定速率链路(FRL)速率,范围从9Gbps的FRL1到48Gbps的FRL6,以及用HDMI2.1TMDS代替原来的HDMI2.0。
因此,一旦我们最终看到DP2.1设备,切勿匆忙选购,还需要问询清楚相关的传输模式。
DP与HDMI:一个在左,一个在右
DP优先拥有自家协会的DSC技术、具有更多形态的接口标准以及远超于HDMI的80Gbps带宽,似乎无论在哪个方面都要比HDMI更强,按理来说应该早就占领市场的大份额了。
不过正如此前所说的,DP的发展稍显落后,而且与HDMI所瞄准的方向也有不同。从它们的推广厂商来说,就能发现DP更适用于PC行业,专攻于显卡、显示器,高标准的后期创作用途;
而HDMI则是以电视行业为主,同时由于PS、switch等游戏设备也与之相关,遂也毫无疑问加入了HDMI接口的列队,更别提与之配套的音响设备等。
而且随着其量大的优势,如今的显示器、显卡也都配备HDMI接口,但相反电视以及其他相关设备上却不见DP口。
从设备支持的数量上DP显然占据的份额较少,单从这方面去比较的话自然就落了下乘。但就以上文提到的来说,DP凭借自身的带宽,不论是最大支持16K60Hz的分辨率,还是其物理层与USB4接口的统一,在专业性以及连接便捷性上都要比HDMI更胜一筹。
但目前对于DP的最大窘境而言,莫过于支持的设备的较少,即便是支持DP2.1接口的设备到如今也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台显示器,显卡方面也只有最新的系支持,而毫无意外的是它们的价格都不菲。
对于目前大众而言,其实也只需要DP1.4接口即可满足日常需要,搭配一根好的DP1.4版本的线可以轻松畅玩游戏大作以及进行更专业的后期制作。
比如绿联的DP1.4版本线材,支持32.4Gbps带宽,前文所提到的DSC、G-Sync/FreeSync技术均支持。同时支持12Bit位深,便于后期修图、视频显示更清晰艳丽的视觉效果。
分辨率上支持8K60Hz、4KHz、2KHz/Hz,按照目前的大众需求来看,已然是偏高的标准,毕竟现在的主流4KHz也仍在推广中。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DP2.1可以说是一个好的接口,但未必是一个「好用」的接口,因为它没有可实际性落地的广泛普及性,俨然就像一个只专注于高性能领域的偏科生。
好在它的兼容性足够强,未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用在急于去升级自己的带宽,而是能够更好地去发展其他规划中的产品,以便于能够在大众层面上提供更实用的DP2.1配套,以便于刚好的普及。
同时对于未来的发展的变化,绿联也不断地在朝前行进,为了提早应对未知,绿联DP2.0/2.1也将在不远的路上与大家见面,希望给大家带来更好的体验。
DP2.1算是交出了一个可以战未来的答卷,剩下的就看HDMI该如何去应对,你们认为将来还是二者会出现怎样的一个市场变化呢?
绿联DP转HDMI转接线4K高清连接线1.2版DisplayPort转HDMI视频线电脑台式机接电视显示器转换器线1.5米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59购买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