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上册课程纲要

人音版一年级上册音乐

课程纲要

设计教师:张鑫

任教班级:一年级一班

年9月人音版一年级上册音乐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龙阳镇上司小学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张鑫

◆设计日期:年9月

◆适用年级:一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36课时

(一)感受与鉴赏

1、了解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2、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惰或做出体态反映,并能简单的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

3、能够初步分辨小型音乐体裁,能够聆听音乐主題说出曲名,每学年2-4首。

4、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民族器乐曲片段,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风格。

(二)表现

1、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惰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并能背唱4-6首歌曲。

2、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模仿喜欢的音响。

3、能够听辨歌曲中的童音、女声和男声音色。

4、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够听辨常见打击乐器的音色,并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声音。

(三)创造

1、能够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寻找发声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的强弱、长短和音色。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感受生活中的音乐、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活动。

2、能够通过广播、影视、网络、磁等传播媒体听赏音乐。

3、能够参加社区或乡村的音乐活动。

(一)课程资源

1.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增减和调速。

2.音乐表现性:书本的综合单元,《学成评价》的目标达标检测。

3.音乐室: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开发实用教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法学法

1、激发兴趣。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交流、探究、体验、模仿、合作进行表演、创造、演唱、演奏、舞蹈,该教法用于主干知识的课堂教学。

2、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和同伴合作的方式完成歌表演,创编,学习合作方法的的方法和技能。

3、体验学习、通过聆听、感受、辨别、模唱、表演,来感受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三)提优补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1.开展小组活动,使音乐能力强的学生带动音乐水平较慢的学生

2.对基础较好学生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力开展音乐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3.注意讲演结合,使学生不仅会唱还会表演。

4.每堂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使学习能力较弱的,但热爱学习音乐的学生慢慢深入的学习。

学期总评成绩=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

本学期学业评价部分分,结果以等级呈现,评价项目包括过程性(占30%)和期末终结性评价(占70%)两部分。评价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过程性评价成绩(40分)

过程性评价成绩=课堂表现(20分)+个人演唱的表现(10分)+小组表现(10分)

二、结果性评价(60分)

以期中、期末测试成绩为准,依据学生个人演唱,表演和问卷结果得分按期中、期末两次成绩平均分的60%计入学期总评成绩。

三、学期总评成绩结果呈现

学业评价成绩≥85分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69分为及格,低于60分为待及格。。

说明:根据学生的最后得分,按结果呈现的四个等级进行等级评定,发放各种奖状。并记录在成长报告手册上。待及格等级的学生,进行二次过关考试,分数重新进行等级评定。

人音版二年级上册音乐

课程纲要

设计教师:张鑫

任教班级:二年级一班

年9月4日

人音教版二年级上册音乐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龙阳镇上司小学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张鑫

◆设计日期:年9月

◆适用年级:二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36课时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吸收了杜威生活教育的思想,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生活教育的理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把教育同整个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如今,在新课程改革中也提出了“音乐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这一重要理念,看来,生活教育理论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音乐来源与生活,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有着较大的距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由于师生之间的音乐实践活动与生活实际不相联系,大大泯灭了学生学习的生命活力因此,时代的呼唤要求我们音乐学科必须注入生活中的新鲜血液,要将音乐教学回归生活。

音乐课堂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在进行音乐教学的同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67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