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算小鹏滴滴合作的MONA不挣钱,只图
最近,小鹏汽车动作不断,一整就来个大新闻。
7月底,被大众反向合资,以5%的股权换来了7亿美金的雪中送炭。8月底,与滴滴达成合作,按照小鹏汽车的规划,要在明年量产价格在15万左右、搭载XNGP的A级车,项目代号“MONA”。
无限接近L3的高阶辅助驾驶落地到15万A级车上,这种往日想都不敢想的价格配置组合绝对炸裂。小鹏汽车的魄力当然值得点赞,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
关键在于,搭载XNGP的MONA只卖15万能赚钱吗?难道它要像罗老师那样只图交个朋友,不图挣钱?
紧接着第二个问题就是,假设小鹏汽车真的不图挣钱,它只是想扩大在15万A级车市场的市占率,那么,MONA会不会把这个细分市场搅得天翻地覆,或者说A级车市场从此就要变天了吗?
能不能赚钱,我们可以做一下成本估算,分析一下15万高级智驾车这件事在成本上到底有多大的可行性。
智能电动汽车的成本可以拆成智能、电动、汽车三个层面来看,按照估算难易,先看三电,再看智驾、智舱,最后看车身和底盘。
电池成本主要取决于续航。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结合现有充电桩资源,目前主流纯电车型的CLTC续航里程基本在-公里之间。电驱效率足够高、整车能量管理策略做得足够好的话,A级车的百公里耗电量能做到12度电左右。
按照目前传出的消息,MONA的续航为公里+,至少需要搭载66度电池,乐观地预测明年磷酸铁锂电池组的价格可以下降到每度元,那么,MONA的电池成本为4万元。
电驱的成本取决于电机功率,A级车按千瓦来算,目前IGBT集成电驱的价格大概为每千瓦70元,乐观估计,明年价格下降到每千瓦60元,三合一集成电驱的成本大约为0.8万元。
电控方面,假设小鹏汽车有实力将整车控制器的功能集成到电机控制器或电池管理系统里,这部分成本可以分散到在电池系统和集成电驱里,计入0.2万,三电系统的成本共计5万元。
智能座舱可以拆成域控制器和相关外围硬件。如果细拆域控制器,内部包含各类计算类芯片(一般采取MCU+SoC的形式)、存储器(静态RAM、动态RAM、程序Flash、数据Flash)、通信接口(CAN/车载以太网)、电源管理器件、音视频编解码芯片、结构件、线束,很难精确计算,所以,最简便的方式就是直接参考友商的答案。
去年,在极氪进化日上,极氪免费为三万车主升级域控制器,三万辆车花了三个亿,折合一台域控制器的成本为1万元。外围硬件主要包括显示屏、音响以及车内监控驾驶员状态或识别身份ID的摄像头,这些成本大概在1万元。综合下来,智能座舱的硬件成本为两万元。
智能驾驶系统的成本主要体现在传感器系统和计算平台上。
激光雷达、双Orin是高阶智驾的必备,占了智驾系统的成本大头。自去年以来,单颗线激光雷达的价格接连跌破一万元、元,Orin的价格比较坚挺,保持在-美元之间,乐观估算,到明年,随着激光雷达和相关芯片价格的进一步下探,高阶智驾的硬件成本将从今年的4美元(数据来自理想汽车)下降到美元,折合人民币2万元多点。
鉴于三电、智驾、智舱的成本已经接近10万元,没必要继续分析汽车其它零部件和系统的成本了,到这里,可以肯定地给出一个答案,小鹏这款MONA真的不挣钱。
那么,不图挣钱的MONA会不会把15万A级车细分市场掀翻天呢?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消费者愿意不愿意为了高阶智驾买单。
说不愿意买单吧,小鹏G6已经凭借惊艳的高阶辅助驾驶和掀桌子的价格,收获了大量的“库存订单”,还顺带着把问界M5智驾版干翻了。说愿意买单吧,15万高阶智驾车的成本都放在了三电、智驾、智舱上面,底盘、内饰、座椅等其它方面的体验肯定会差了点。用户愿意牺牲内部空间的质感和舒适性体验,为百公里需要接管一次的城区NOA买单吗?目前还很难下判断。
从成本上拆开分析,小鹏牵手滴滴推出的15万级智驾车基本上很难挣钱。现在预测的话,不图挣钱的MONA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爆款,但要说它会引发A级车市场格局重塑,也有些杞人忧天了。总之,这事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