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火了,孵化乐队的Livehouse如

作者

韩颖桢编辑

范志辉

这个夏天,应该是属于乐队的。

前有已经播出八期的《乐队的夏天》口碑逐渐走高,而另一档乐队节目《一起乐队吧》也将在8月上映。在高流量曝光和综艺包装下,乐手们在台前幕后的光鲜亮丽、热血沸腾、苦心坚持第一次被大规模地聚焦放大,殊不知,这其中不乏乐队已经默默奋斗了二三十年,早已为圈内人士和乐迷们所熟知。

在缺乏主流渠道的几十年里,他们一直活跃在相对小众的演出场馆——Livehouse,那个常常被大众误解,和酒吧、音乐餐厅、夜店等场所混为一谈的地方。《乐队的夏天》把Livehouse搬到了荧幕上,顶级的音响设备、调音师和舞台灯光为观众们营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视听盛宴,少了演唱会的聒噪,多了一份近距离观演的真实感和烟火气。

自千禧年第一批Livehouse(展演空间)在北京落地的十几年来,这一发源于日本摇滚新浪潮时期的功能性空间,目前在中国还处于探索阶段。

市场小、业态单一、缺乏资金以及专业化的标准运作模式,导致了一个令人感慨万千的现象:不少充满情怀的场馆在温饱线挣扎着,尽管如此,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下输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独立音乐人和乐队,痛仰、二手玫瑰、杭盖、低苦艾、布衣、野孩子、好妹妹等不计其数的乐队和音乐人,都从Livehouse进入慢慢到大众的视线;而另一边,Livehouse的暂时歇业、乔迁、关张屡见不鲜,似乎已成为了一种常态,这也是久久萦绕在Livehouse行业的“小众市场魔咒”。

这样的常态直到年出现拐点。MaoLivehouse在pre-A轮资本注入后的连锁化、标准化、商业化给行业注入了活力,也证明商业化并不会影响Livehouse支持新兴乐队的情怀,并依旧肩负着孵化器的角色,资本的助力也使得Livehouse在运营和扩张上不再畏首畏尾。

而经历十几年的大浪淘沙,一批依旧活跃至今的老牌Livehouse也都在“做大做强”或者“小而美”的探索中前行,或横向拓展业态广度和多样性,或纵向深挖和展演空间紧密联结的衍生需求。比如起源于武汉,相继拓展了长沙和重庆市场的VOX,正处于全国扩张中的MaoLivehouse,以及北京疆进酒·OMNISPACE等等,他们依旧默默坚持初心,将优质乐队和作品推向台前。

当然,目前进入资本化的Livehouse还是少数。无论是外部资金还是自有资金,Livehouse如何在优质内容生产、提升观演人群审美和构建音乐产业优质生态上发力,打破小众市场魔咒,增强自身持续盈利能力,这也是Livehouse共同持续应对的挑战。

国内livehouse运营的三大魔咒

魔咒1:市场规模小,娱乐方式多样化进一步挤压市场

“Livehouse市场还不及小龙虾市场的千分之一,这有点可笑。”中国知名连锁展演空间MaoLivehouse的主理人李大龙谈到Livehouse时,他说,现在大家比十几二十年前多了更多方式打发时间,本质上来看,我们其实争夺的是大家的时间和注意力。一个人可以在晚上选择去看一场演出、和朋友聚餐吃小龙虾,甚至宅在家和兄弟们一起吃鸡,刷一晚上的手机。

确实,在娱乐方式多样化的今天,商家们为了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而挤破头,从网红下午茶、密室逃生、话剧展览、演唱会到打球踢球的线下娱乐,再从视频网站、游戏直播、音乐流媒体到手机短视频,人们的娱乐方式已经不受到场景和时间地限制,随时随地可以掏出手机自娱自乐,哪里喜欢点哪里。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都被娱乐占据,Livehouse的市场空间所剩几何?争夺市场必定是一场伴随着用户习惯迁徙的持久战。

正如李大龙所说,一个小龙虾产业的总值都远远大于Livehouse的票房规模。如果和同类行业相比,Livehouse演出市场占音乐演出市场的比例也似乎微不足道。据《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数据显示,Livehouse在演出市场的产业规模在年仅为1.25亿元,而整个音乐演出市场的规模达到59.39亿元,其中演唱会和音乐节超出了半边江山(37.64亿元)。Livehouse不及整个音乐演出市场的5%,演唱会和音乐节还是占据音乐演出市场主导。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年的小龙虾产业,以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约亿元。这与Livehouse1.25亿元的市场规模在形成了鲜明对比,Livehouse的观演票房还不及小龙虾餐饮服务业规模千分之一。

我们假设吃小龙虾的吃货们和Livehouse的观演群体是同一拨人,每个人都去吃了小龙虾,也去看了演出。如果吃一顿小龙虾花了元,其中仅大约3毛是花在了演出上;假设吃一顿小龙虾和看一场演出花了一样的钱,那么个吃小龙虾的吃货中,只有约6个人去看了Livehouse。

由此可见,无论从人群基数、消费意愿、市场渗透度和接受度等等来看,大众对小龙虾的热忱多方位碾压了尚处于起步期的Livehouse。不过还好,在大众消费需求从物质刚需转向精神需求的路上,随着市场对Livehouse的了解普及,展演空间的市场潜力还是值得挖掘。

魔咒2:空间租赁行业新势力抢夺收入

伴随近年商业地产的扩张,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的商场也逐渐融入了展览和活动空间等元素,各类独立会所也遍地开花。由于此类空间和Livehouse的部分场地租赁业务有重合度,这些空间形成了新的竞争格局。

据了解,在展览和活动空间大量增长的情况下,Livehouse面临着愈发激烈的竞争。以上海为例,我们在互联网活动空间短租平台“云Space”上统计,目前室内空间大于平方米且小于平方米的商业短租空间地址共有64处,空间数量共计98个(见下图)。

从空间种类多样性来看,一些品牌发布会、小型派对、品牌营销和公司年会等活动,都能在市场上能够找到契合其需求的场地类型;而其中列示在平台上有舞台的场地仅9处,不到所有空间数量的十分之一,可见供演出的场所占比较小。

数据来源:云Space商业空间短租平台

在此情况下,Livehouse一部分原有的场馆租赁业务将会被分流至更契合客户细分需求的活动场地。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衍生出了场地空间租赁平台,这些空间的场地租赁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上的透明化,意味着大大降低了寻找场地的成本,颠覆了曾经看人议价的情况,空间的竞争也更透明。

不难看出,Livehouse在承接商业活动的“副业”方面也面临着不小的市场压力。这点也得到了各Livehouse主理人的印证。

魔咒3:优质内容匮乏,商业模式单一,租金成本上涨,盈利压力陡增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无论是经营不善还是因为社会管控,著名的Livehouse关张、搬迁、暂停运营都屡见不鲜。北京著名民谣现场麻雀瓦舍(MAKOLivehouse)运营六年后突然宣布关张,鼓楼区的疆进酒由于胡同拆迁在歇业2年后于新址重新开张,而也上海的地下音乐现场Harleys’Underground因经营不善关张......

长期以来,Livehouse几乎一直是靠票房和酒水两条腿维持生计,而票房和乐队流量直接相关,流量源自粉丝,粉丝大多只为乐队、作品来观演。因此,演出质量和作品受欢迎程度才是票房的核心。由于乐队水平也各不相同,票房的浮动使得Livehouse的主要收入来源并不稳定。

为了保证票房,对于乐队质量的把控必不可少,但这也导致了Livehouse无法每天安排演出,有的甚至需要靠闭馆缩减开支,发展其他业务支撑展演运作也是常见操作。

在聊到乐队排期时,Livehouse的主理人都提到了对乐队和作品质量把控有着一定的要求,确保高质量的演出同时能够保证票房。Vox主理人朱宁、疆进酒主理人左野均提到,目前市场上优质内容依旧稀缺,Livehouse需要优质的乐队提供演出内容。MaoLivehouse主理人李大龙提到,由于Livehouse的业务性质是以单次的演出为主,上海的MaoLiveHouse在没有演出排期的时候都是闭馆状态,以节省水电、人工等常规的运营开支。

我们按照Livehouse传统的业务模式粗略地算一笔账:每个月假设30天,每月安排20场演出,其中12天工作日,8天双休日(周六日),工作日保守估算人的票房,均按照70元测算,而周末平均人的票房,均按照元测算。

那么票房方面,如果均为分成模式(行业均值是Livehouse和乐手“三七分成”),一个月Livehouse票房收入12.78万。假设酒水为按照人均40元(含软饮)计算,每场30%的观众购买饮品,酒水测算可得收入为4.56万元,那么Livehouse每个月票房和酒水收入(不包含商务活动承接)16.56万元。

除了人力和运维成本,运营成本中占比较重的还包括了租金。目前,Livehouse的租金水平从三线城市低至2-3元/平方米/月的租金到一线城市10-15元/平方米/天的租金,还在不断增长。据了解,租金的成本占Livehouse运营成本至少一半以上,这进一步影响了Livehouse的盈利水平。

以二线城市优质地段的中型的Livehouse为例,按照4元/天/平方米的租赁来计算,平方米的场地月租金就会达到元一天,一个月租金就为12万。人工费用均按照小时工18元/小时的时薪计算,每场演出6小时,6个员工,那么预计1.3万元,调音师另算人工费每月共计为2万元。由于音响设备耗电大,水电费每月预估0元,那么每月运营的总成本大约在15.8万元的水平。

根据以上测算,我们得出如果仅仅依靠Livehouse承接演出的业务,每月盈利仅为元。偶尔还会需要设备维护维修等开支,该笔开支不定期但是支出较大,极有可能导致月度净利润为负。如果没有确保满场的优质演出以及商业活动在经济上的支撑,Livehouse几乎每个月都会处于盈利微薄,在盈亏平衡点挣扎。

因此不难发现,许多未能经营下去的Livehouse曾经面临的困难,现如今依旧活跃着的Livehouse仍然会经历。从商业的角度去看,持续的盈利是维持Livehouse生计和未来发展的核心。

而在保证其场地提供方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还有哪些新思路可以促进Livehouse持续盈利?这是我们感兴趣的。

Livehouse的生意经,持续盈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环顾音乐产业的各个生态要素,似乎没有比Livehouse本身更适合充当音乐新生势力的“孵化器”和音乐审美“培养皿”的角色了。作为乐队、独立音乐人和乐迷之间的桥梁,Livehouse一方面为乐队提供优质、专业的演出服务,给乐队作品的现场展示和推广提供平台:另一方面,筛选给观演人群优质内容,持续提升着观演人群的听觉审美。某种程度上,这将极大促进观演人群的扩张和消费习惯的迁移。

在此过程中,Livehouse具备两种特殊能力是音乐产业其他环节无法做到的:其一,将观演人群偶发性看演出的习惯转化为习惯性娱乐方式;其二,逐步扩大对观演群体音乐审美和音乐消费的影响力,这两者是可以直接影响盈利水平的因素之一。同时,Livehouse也可以成为乐队的“天使投资人”,推动乐队引领听众审美,也塑造自身口碑,促进业态的良性循环。

图:展演空间(Livehouse)促进观演和乐队、音乐人之间的良性循环

在《乐队的夏天》中,除了对摇滚依然热爱的乐迷老炮儿们,那一张张年轻充满活力的脸中,不乏青涩校园的学生,还有白天活跃在各行各业的上班族。为什么大家不在家听音乐或者去演唱会,一定要到Livehouse看演出,我们到Livehouse现场究竟看什么?这离不开Livehouse的四个属性:粉丝属性、现场属性、社交属性、服务属性。

1、粉丝属性:音乐和乐队本身是观演核心

Livehouse的内容提供端是乐队和他们的作品,粉丝们也大多慕名而来观演,大家观演的核心还是音乐和乐队本身。因此,Livehouse在其中的作用更多是为乐队提供服务,以此吸引优质乐队来演出。从现场的舞台管理到演出定制流程,只有专业化服务结合优质的乐队才能给观演人群提供最棒的音乐现场体验。

正如左野在聊Livehouse时一再强调,Livehouse的本职工作是将Livehouse的服务做专业。李大龙在聊到乐队时也说,乐队首要是把作品做好,基本功练好,才能在现场呈现给观众优质的演出,收获更多人的认可。乐队和Livehouse各司其职,以专业的态度和技术将作品、现场、服务做到极致,才能最大化满足观演人群的痛点。

2、现场属性:独一无二的视听体验和现场氛围

Livehouse具备的“现场属性”是独一无二的。现场成套的设备,从专业调音台、音箱、灯光,成套设备投入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这还不包括经过声场设计的声学装修,这些都是Livehouse场地方用钱砸出来的镇店之宝。正是这些观众们很难通过肉眼观察看到的隐性设施,提升了观演的现场体验,保证音乐人的作品能够以完整、美好的形式呈现到现场。另外,乐队的现场演绎往往会对原作品进行一些改编,其中还少不了乐手们的即兴。这些有别于录音室的版本,往往是独一无二的仅在现场能够看到和听到的。

而演唱会和Livehouse的区别,就在于Livehouse是没有座位的,观众可以随意走动。身处现场,乐迷和乐迷之间挨得很近,我们很难不被现场演出的氛围所带动。音乐中迸发出来的力量,足以在现场的乐迷之间弥漫、传递开来。

在民谣场,我们会被词曲感动到热泪盈眶;在重型场,我们看到年轻反叛的青年们围成一圈POGO;在电子场,动感十足的灯光下大家一起跟着节奏舞动。而演出结束后,粉丝还有机会和乐手合影。这些都是一般大型演唱会所没有的体验。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以如此亲民的票价获取近距离观演体验确实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图为疆进酒Livehouse现场演出

3、社交属性:细分内容的音乐爱好者社群

除了作品和观演体验本身,Livehouse也自带社交属性。由于现场演出的稀缺性,乐迷们乐于分享Livehouse的现场打卡照、演出短视频和喜欢的乐手舞台特写,这些内容自然在朋友之间传播开到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30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